来源:《国际商报》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关推行分类通关改革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报关时间,切切实实地在帮助企业渡难关。”深圳市华商联物流报关有限公司陈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6月1日,海关总署H2000分类通关改革应用系统功能在全国15个试点直属海关上线启动。作为海关总署确定的海运、空运出口分类通关改革15个试点海关之一,深圳海关继续发挥海关系统改革排头兵精神,为进出口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 据深圳海关介绍,分类通关是海关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以风险分析为手段,以前期和后续管理为保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报关单(货物)进行分类处置的通关模式。在该模式下,由计算机快速审核低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而对高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则由海关实施重点审核和查验;海关通关作业方式由“纸面人工为主、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为主、重点审核”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深圳海关监管业务量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深圳海关监管的进出境人员、运输工具、海运集装箱分别增长了41%、46%和95%,特别是进出境报关单达到了日均2万多份,海关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都必须投入到单证处理上,难以突出针对高风险单证的重点审核。早在2006年,深圳海关就按照海关总署的要求,开始了探索风险式分类通关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客户协调员和高中低四类信用等级企业分类通关的积极尝试,开展了无纸通关改革和现场接单分类处置试点等工作。2008年4月,按照海关总署分类通关改革的总体思路,深圳海关又率先在大鹏海关启动无纸通关业务试点,无纸通关作业模式与海关总署分类通关改革的“低风险快速放行”基本一致。截至今年5月底,无纸通关出口报关单7080票,日平均验放无纸通关单证20份。其中,试点企业自存单证模式的有5709票,事后交单模式的有1371票。 改革启动当日,深圳海关以隶属的大鹏海关、蛇口海关为分类通关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在前期报关单分类处置试点基础上,启动了海运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据深圳海关统计,6月1日至7月6日,该关共分类处置改革试点出口报关单19.66万份。其中,“低风险快速放行”报关单共8.12万份,占分类处置改革试点出口报关单单量比例为41%。期间,试点海关每日快速放行最高比例为53.32%和最低比例为17%。试点一个多月以来,深圳关区海运出口约有41%的报关单享受到了快速放行的优惠待遇,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企业物流运作成本相应降低。 分类通关改革试点项目不仅实现了便利通关,而且有效提高了通关效率,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于守法企业,可以享受货物放行之日10天内自主选择向海关递交单证的待遇,把原来需要每天向海关递交单证,变为将10天内出口的报关单一次性打包递交,大大减少了往返海关的次数。深圳市方圆物流有限公司萧先生告诉记者:“实行分类通关改革之后,通关时间平均缩短了大约20~30分钟,这给我们企业节省了较多的人力资源。” 据悉,深圳海关还将进一步加快接单中心建设,积极扩大“事后交单”适用企业范围,大力推动A类及以上高信用企业适用“事后交单”方式,并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在接单中心或现场办理交单手续。深圳海关李书玉关长告诉记者,“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不仅能为广大企业通关再提速,有效促进企业守法自律;也使海关的监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突出监管重点、提高通关监管效能,进一步增强海关把关服务能力,实现海关与企业的双赢。”
信息来源:http://shenzhen.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09/tab30496/info17877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