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等8个新项目陆续投入使用,截至2008年底电子口岸上线项目已达61个。
电子口岸于1998年开始建设,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的跨部门、地区、行业,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与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包括中国电子口岸和地方电子口岸两个层面。中国电子口岸在国务院领导下、由海关总署等十五个部门共建,实现国务院有关部门间与大通关流程相关数据的共享和联网核查;地方电子口岸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将大通关核心流程和当地相关物流商务服务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政府有关部门间相关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网上报关、付汇、付税等功能的“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
10年来,中国进出口企业的主要报关业务都通过“电子口岸”办理。目前,电子口岸企业用户累计超过47.2万家,其中2008年新增入网企业7.2万家。电子口岸系统日处理电子单证量达120万笔。
国家外汇管理局与海关通过电子口岸实现数据的交换和联网核查,有效鉴别进口付汇报关单的真伪,遏制了不法分子利用假进口报关单的骗汇行为。网上支付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准确、方便、快捷的网上付税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多银行及全国范围的税款支付需要。而铁路口岸信息系统,则实现了海关、铁路、质检及进出口企业、货运代理和报关企业的联网和信息共享。在满洲里、阿拉山口、二连、绥芬河四个铁路口岸运行以来,每年可节约国外车辆使用费2600万余元,缩短车辆停留时间1小时以上,促进了我国铁路的跨跃式发展。2008年7月14日运行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更是在狙击“热钱”、加强真实贸易背景下的收结汇中大显身手。截至去年年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累计核注金额5500亿美元。
地方电子口岸去年在互联互通方面取得突破。浙江电子口岸分别实现了与宁波电子口岸、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辽宁电子口岸也与大连电子口岸平台进行了整合。
面对金融危机,海关总署表示将尽快把电子口岸建设成为全国进出口贸易管理和服务“单一窗口”,不断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来源:http://www.customs.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