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年三季度整体出现连续大幅上涨。根据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9月进出口数据推算,原油、天然橡胶、铜及大豆等大宗商品9月当月进口价格与8月相比,普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如果说三季度尚处于酝酿期的话,那么从9月底至今,石油、农产品、基本金属等商品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大宗商品市场的牛市已然形成。10月13日,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已升破82美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格达到27个月高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2月玉米期货Cc1触及逾两年新高。
受外盘影响,国内期市也是一片红火,10月11日,国内大豆及天然橡胶、锌等工业品也涨停报收。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师朱险峰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回暖,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但从短期看,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是刺激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不过,对于农产品而言,气候因素也是导致价格大涨的主因——近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宣布由于不利气候影响,大幅调低2010/2011年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与库存,进而对期市形成利多。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分析师宋亮对本报表示,除了受国际市场影响外,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之所以上涨,主要是基于整体经济向好的大背景。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三季度节能减排使企业生产进度放缓,造成生产资料现货市场供应量下降,同时也抬高了期货市场的心理预期。另外,第四季度农产品、原油、基本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入备库阶段,增加了市场需求预期,也对价格起到支撑作用。
那么,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是否会触动敏感的国内物价神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11日公开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未来有可能引致国内物价上涨。不过,他表示,由于我国国际市场和国内价格传导机制并不是很通畅,短期内受到影响有限,四季度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走跌的可能比较大,不排除国际因素会成为一个新的涨价因素。
宋亮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影响有限,“从第四季度来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需求进入平稳阶段,再加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通胀举措,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于稳定。” (作者:阎密)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