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采用“一地两检”监管模式的口岸,深圳湾口岸自2007年7月1日开通以来运行顺畅,便利通关效应凸显。
昨日,记者从深圳湾海关获悉,为进一步完善口岸服务设施,目前报关大厅6000平方米的业务功能需求项目已获深圳发改委立项审批通过,并进入工程科研、初步设计等实质建设阶段。
据悉,随着周边交通环境的逐步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深港海关合作的深化,两地通关将更加便捷舒适。
据介绍,在“一地两检”监管模式下,进出境旅客可在5至10分钟之内办结两地的过关手续,车辆来往深港两地也仅需10至15分钟,大大节省了旅客和车辆的通关时间,日益受到进出境旅客及企业的青睐。
有关统计显示,三年来深圳湾海关监管进出境旅客突破5000万;监管进出境车辆704万辆次,其中客运车辆530万辆次,货运车辆174万辆次;征收税款41亿元。
在通关硬环境建设方面,深圳湾海关率先实施了重车自主选择通道通关、智能告知管理系统、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前置后移”、客运车辆监管率先实行“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与人工验放相结合”等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能。
今年4月1日,该关还顺利启动了“跨境快速通关”试点工作,有效降低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
为便利通关,三年来,深圳湾海关借助与香港海关成立的“通关事务协调中心”和“反走私协调中心”为交流平台,不断发挥“一地两检”优势,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深圳湾海关将推动与香港海关开展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检查分析图像互传合作,提高整体查验效率。同时,开展图像共享合作,实现口岸监管、协作监管和联动监管。
此外,该关还将在“两中心”成功运作基础上,建立多层级、多渠道的联系配合机制,实现深港联系配合的日常化、常态化、实时化。
据预测,随着今年广东沿江高速、南坪快速与口岸连接开通,粤港两地一次性跨境私家车特别配额实验计划的实施,以及口岸交通接驳等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深圳湾口岸将为进出口企业和过境旅客提供更多便利,进出境客流、物流将会继续保持攀升。
信息来源:《深圳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