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卓建安)一份有关珠三角香港中小型企业产业转移的研究报告指出,因为由国家商务部批准的江西和湖南等地的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配套条件不理想,加上金融海啸对加工贸易企业打击很大,且之後广东省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而珠三角地方政府的政策基调也作调整,预计未来数年珠三角的香港加工贸易企业产业转移意愿和可能性皆不大,企业最有可能的发展动向是聚集在广东和珠三角一带,跟随和协助位於珠三角的跨国企业或香港大型企业共同转型升级。
江西湖南承接配套不足
由香港付货人委员会和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合作的《香港中小型生产企业从广东转移的物流需求和成本研究》昨日在一个研讨会上公布。主要负责撰写该份研究报告的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翁海颖在研讨会上表示,对国家商务部指定的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临近广东的部分重点承接地作研究,如江西省赣州市和湖南省郴州市,发觉这两个城市存在劳工供应不足、物流情况不明朗、成本及操作很难掌握等问题,其作为珠三角香港加工贸易企业转移的配套条件不理想。
金融海啸阻碍粤企部署
翁海颖续称,从国际产业转移经验来看,产业转移往往是在市场扩张的时候进行,而06年以来,港企在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业务受到东南亚国家竞争、人民币升值等挑战,经营环境未如理想,再加上去年爆发的金融海啸,更对加工贸易造成沉重打击,这也影响港企的产业转移。
另外,去年5月广东省推出《关於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投入500亿元人民币,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并於今年7月再次出台六条政策措施,支援这个「双转移」政策。
广东省推「留商政策」
翁海颖表示,「双转移」实际是广东省的「留商政策」,鼓励珠三角企业向广东省内其他地方转移。另外,今年珠三角地方政府的政策基调也由「腾笼换鸟」转变成「扩笼壮鸟」,由「产业转移」转变为「就地升级、就近转移」。基於上述分析,预计未来数年香港加工贸易企业产业转移意愿和可能性皆不大。
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则认为,珠三角的香港加工贸易企业,目前转型升级面对不少困难,根据有关资料,去年东莞7,0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中,仅有90多家转型为「三资」企业,她相信未来香港加工贸易企业的出路还是要拓展内销市场。
(来源:香港文汇报) |